盛夏,,山川秀美,,飛鳥翩翩,這里是山西省運城市。
漫步在運城鹽湖22號堤埝,,憑欄遠眺這顆神奇而秀美的“生態(tài)明珠”,;走進運城博物館,,觸摸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參觀學習。
巍巍太行呂梁,,浩浩兩河汾黃,,孕育出了煌煌三晉文化。山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直根”,,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山西的自信之基,、動力之源,。
今天的中國,正在大步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的時代賦予山西再次綻放的機遇,;今天的山西,,正在奮力譜寫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講好生態(tài)文明與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動人故事,。
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在攝影愛好者張衛(wèi)平眼中,,運城鹽湖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美,但他獨愛盛夏的“七彩鹽湖”——色彩斑斕宛如一個巨大的調色盤,。
跨湖大道中段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大石碑處,,是鹽湖的一處觀景平臺。站在平臺遠眺,,池面遼闊,。傍晚時分,這里成了人們唱歌跳舞,、休閑納涼之地,,駐足觀景的到訪者紛紛“打卡”拍照。
運城鹽湖,,古稱河東鹽池,有著4600多年采鹽史,,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
運城鹽湖斑斕多姿。 薛俊攝
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陜西途中,,考察了運城鹽湖??倳浗Y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他指出,,鹽湖的生態(tài)價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tǒng)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tài)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tài)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他強調,,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qū)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tài)作為謀劃發(fā)展,、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組成部分,,鹽湖被納入黃河生態(tài)大保護大治理范圍。當天向總書記作匯報的運城市副市長刁海鵬說:“總書記來鹽湖考察,,讓我們對鹽湖保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我們要從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統(tǒng)籌做好鹽湖保護利用工作,?!?/p>
眼下,沿著濱湖大道行進,,在鹽湖東段的小公灘處,,數臺挖掘機正在進行堤埝加固作業(yè)?!按舜涡迯?,依照鹽湖原有軸線進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埝的走向和紋理不變,,通過綠化進一步保濕保溫,、防止沖刷?!必撠燐}湖生態(tài)修復項目的運城市水務投資建設開發(f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素平介紹說,,目前,已修復堤埝80公里,,完成一期工程的40%,。
環(huán)湖綠化、水系治理,、山體修復,,隨著生態(tài)修復治理的深入,鹽湖的自然濕地風貌逐漸恢復,,截污防洪能力有效提升,。今天的運城鹽池,已成為創(chuàng)建黃河流域(山西段)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示范區(qū)的重要區(qū)域之一,。
登鸛雀樓遠眺黃河,。 人民網 盧鵬宇攝
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建設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要實驗區(qū),,是山西落實重大國家戰(zhàn)略的具體行動,是在踐行國家使命中展現山西擔當,。
6月8日,,山西召開誓師大會,,把從根本上穩(wěn)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作為山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要實驗區(qū)的主要任務,確保到2025年黃河流域國考斷面穩(wěn)定達到三類及以上水質,。
當天下午,,在侯馬市澮河生態(tài)修復工程現場,伴隨著各種工程機械的轟鳴聲,,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正式啟動,。山西把工程治理作為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關鍵之舉,謀劃十大工程280余項子工程,,目前已先期開工118個項目,,傳遞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的堅定決心和必勝信心。
守護歷史文脈 讓文物工作與時代同頻共振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一首上古民謠在鹽湖畔傳唱千年,。進入暑期,,不少學生走進運城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在這里學習歷史知識,,感知文化魅力,。
“相傳舜帝曾在咱們運城的鹽湖岸邊撫琴高歌,這首歌便是那首《南風歌》,?!边\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衛(wèi)龍說。
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城博物館,,參觀“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等展陳,,詳細了解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fā)展等,。習近平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當天,,衛(wèi)龍進行了全程講解:“總書記邊看邊與我們交流,,每件文物都看得特別仔細,讓我們真切感受到總書記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p>
運城博物館展出的垣曲“世紀曙猿”化石。 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文物不會說話,,但它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講述著曾經見證過的一段段歷史。博物館內,,有一面嵌有運城不同歷史時期出土陶片的展示墻,,衛(wèi)龍說:“我向總書記介紹,這10層的文化墻,,是由運城出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片制作而成,,從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層自下而上,以直觀的方式再現了文化演進過程,??倳浡犞v解,對文化墻逐層凝神細看,?!?/p>
“每個文化層里,運城都有重大的考古發(fā)現,?!边B日來,當前來參觀的人們好奇地望著這面沉甸甸的墻面時,,講解員燕曉靜便會向大家介紹,,“仰韶文化層發(fā)掘的石雕蠶蛹,實證了河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的技術,;商代文化層發(fā)掘的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博物館是連接人與物的紐帶,,是銜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進入暑假,山西各地博物院紛紛出招,,推出豐富的文創(chuàng)產品和互動性的參觀環(huán)節(jié),,“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
在山西博物院,,以往充滿滄桑,、擺在展柜中稍顯距離感的“鎮(zhèn)館之寶”晉侯鳥尊化身為肥嘟嘟的漫畫版小鳳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自己的前世今生,;rap,、插畫、連環(huán)畫,、廣播劇……觀展的N種方式讓每個走進展廳的人都感到十分新鮮,。
“我以為自己只是來看一件文物的展示,,沒想到以鳥尊為視角,我了解了晉國的歷史文化,,還看到了20多年來中國文博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觀眾張清說,。
在晉祠博物館,,“萬流同歸——黃河流域根祖文化展”展出了黃河流域7省20余家文保單位的近百件(組)文物精品,時間跨度自上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直至當下,,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文明發(fā)展及演變軌跡,。該展覽開展僅10天,便迎來15萬余名觀眾,。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博物館并作出重要指示,,讓我們所有文物人心潮澎湃?!碧形奈锞贮h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表示,要充分發(fā)揮太原牽頭黃河流域省區(qū)成立的黃河文化尋根問祖聯(lián)盟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闡釋保護傳承好晉陽文化,、三晉文化、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明,。
讓厚重的文化流行起來,,舉重若輕地實現“破圈”,博物館功不可沒,。近期,,《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其中提出:支持太原,、大同,、晉城、臨汾“博物館之城”建設,;規(guī)劃建設一批反映山西文物特色的專題博物館,;鼓勵各市縣充分挖掘轄區(qū)內文物資源,,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向縣城,、鄉(xiāng)村覆蓋。力爭“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1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堅定文化自信 讓高質量發(fā)展更有底氣
山西是全國聞名的文物大省,一處處飽經滄桑的文化遺產如璀璨星光點綴在浩瀚無邊的歷史長河之中,。據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排名第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古建筑28027處,約占全國十分之一,。
歷史不語,,文物不言,卻與人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守護了千年時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心關注,,更加堅定了我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會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加強對河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活化利用,,教育和引導社會公眾,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衛(wèi)龍說,。
據衛(wèi)龍介紹,,他們在積極爭取項目支持的同時,還將在基層工作中,,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許予以全面貫徹落實,。針對市縣低級別文物保護工作,做到修一處,、成一處,、用一處、活一處,;在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布局村史館,、鄉(xiāng)村記憶館等文化陣地建設;利用全市文物資源和名人文物,,打造“一名人一館,,一典故一館”24個。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西主場活動在運城關帝廟舉行,,圍繞活動主題,發(fā)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系列考古發(fā)現區(qū)域性地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根據探源工程第五期安排,,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考古隊伍正陸續(xù)進駐運城,,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繼續(xù)深耕晉南,,聚焦襄汾陶寺,、興縣碧村等重點遺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范圍內中華文明起源的宏大歷史圖景,。
不僅僅是運城。當前,,山西全省上下牢記囑托,,進一步拓展文化強省建設的視野和境界,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著力構建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隊伍建設、文物價值傳播,、文物安全責任,、政策制度保障五大支撐體系。
6月16日,,山西大學考古文博研究院掛牌成立,。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年輕人成為接過這份重擔的新生力量,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培養(yǎng)方式開全國文物系統(tǒng)之先河,。
《又見云岡》大型實景秀,。 大同市新聞中心供圖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來”,。6月28日,,《又見云岡》大型實景秀在云岡石窟首演,身著北魏服飾的“工匠”“穿越”千年,,再現昔日開鑿石窟時的場景,。大型實景秀集服飾、音樂,、舞美,、燈光、表演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精彩演繹云岡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演繹云岡的滄桑,、壯美與恢宏,。實景秀通過對服飾制式、圖案元素及染色工藝的不斷探索,,共復原出北魏時期不同階層的人物造型服飾130余件,,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將云岡石窟第18窟極具代表性的千佛袈裟進行了復原。
“太震撼了,!”演出結束后,,觀眾李子寧還久久沉浸在演出中。他說:“這種創(chuàng)新的演繹方式,,以獨特的視角表達出對時尚,、對北魏文化的理解,不僅展現出多元化的云岡,,更成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鼓舞民族文化自信、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精神動力,?!?/p>
賡續(xù)文明根脈,筑牢自信根基,。讓我們一起行走山西,,對話古老文物,品讀三晉文化,,讀懂自信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