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文明之根 探索殷商之源
——解讀考古學家在商丘大地上的四次探索
“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下,,究竟埋藏著多少人類生存的遺跡?浩瀚典籍所記載的殷商之源,,究竟‘源’自何方,?從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的一百年間,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一次又一次將探尋的目光鎖定了一個古老的地方——河南商丘,。”
最近一段時間,商丘博物館殷商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展成了商丘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很多人靜靜地站在展廳中觀看這部由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制作的紀錄片《四“探”商之源》,。
這部11分鐘長的紀錄片,通過專家訪談的形式,,深入解讀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的一百年間,,多代考古人傾情發(fā)力,在商丘大地上的四次大規(guī)??脊耪{查和深入發(fā)掘探索的故事,,只為揭秘那深埋地下幾千年的遠古文明,這是考古人的工匠精神,,更是考古人的家國情懷,。
第一次考古調查:揭開了豫東考古的序幕
商丘是歷史上的黃泛區(qū),深厚的黃河淤積把很多歷史遺跡深埋地下,,但卻阻擋不住歷代考古人在商丘探尋殷商文明的腳步,,第一次考古調查始于20世紀30年代。
1936年,,河南古跡研究會李景聃等一行三人為尋找殷商文化之源來到豫東,,在商丘一帶展開調查,揭開了豫東考古的序幕,。除調查芒碭山梁孝王墓外,,他們從永城沿澮河至商丘沿途展開工作,發(fā)現(xiàn)了三處秦漢前的文化遺址——商丘的青崗寺,,永城的造律臺,、曹橋。特別是造律臺遺址龍山文化堆積深厚,,出土遺物極為豐富,。因為這個類型的文化遺存是首次發(fā)現(xiàn),按照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后來考古學界把分布在豫東,、魯西南、蘇北,、皖北同類型文化命名為“造律臺類型”,。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考古商丘》作者王良田說:“李景聃先生等人的調查和試掘,,出土了鳥首形足鼎,、鬲式甗、三足鬶等富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征的陶器,,證實了豫東地區(qū)有著豐富龍山文化遺存的事實,。這是商丘的第一次考古調查,,也是全國開展殷商探源的開始?!比欢?,因當時的國內國際戰(zhàn)爭局勢,商丘考古此后擱置了數(shù)十年,。
第二次考古調查:喚醒商丘考古沉睡記憶
數(shù)十年滄海桑田,,數(shù)十年換了人間。商丘啟動第二次考古調查時,,已經(jīng)是新中國成立20多年后了,。
1976年至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二隊,,為了解豫東原始社會末期和商代早期文化的有關問題,,會同河南省商丘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后三次在商丘地區(qū)各縣調查古代文化遺址。調查結果表明,,古代文化遺址相當豐富,,三次調查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遺址17處、殷商遺址15處,,并在調查的基礎上,,發(fā)掘了柘城縣孟莊、商丘縣塢墻及睢縣周龍崗遺址,??梢哉f,商丘考古在沉寂了40年后再次蘇醒,。
然而,,彼時剛剛蘇醒的商丘考古,在殷商探源領域就遇到了一股來自考古界的學術“寒流”,。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鄒衡先生立足鄭亳說的物質文化事實,認為商族起源于豫北,、冀南,,這一立說很快超越了僅有文獻支撐的商族起源豫東說,成為業(yè)界的主流認知,。但考古是為了解惑,,這一學說很顯然與眾多文獻中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記載大相徑庭,所以也被更多學者質疑,。
第三次考古調查:“豫東計劃”影響深遠
美籍華人,、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根據(jù)古籍和近代學者的考證,認為“先商”文明即是湯建立商朝以前的商文明,甲骨文所稱的“大邑商”應在商丘,?;诖耍?0世紀90年代,,張光直先生多方奔走,,促成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哈佛大學成立“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合作開展“中國商丘地區(qū)早商文明探索”項目,,又稱“豫東計劃”,,在商丘進行了為期10年的科研工作,這是商丘歷史上第三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
十年野外工作,,十年資料整理,20年時間建立起商丘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墟類型文化—東周時代文化—漢代文化”,。
“豫東計劃”影響深遠,。學術界無不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和難度最大的中外田野考古學合作項目”非它莫屬,。這次發(fā)掘最大的考古成果之一,,就是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龐大的宋國故城遺址。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發(fā)掘,。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唐際根說:“我們在探源工程的時候,,假定這個區(qū)塊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不解決,,那么我們做文明探源其實就缺了一個重大地區(qū)區(qū)域的內容,那么我們就不能夠完美地解讀中國文明的形成,,所以這就是說商丘對于中國特別的重要,,對于中國的歷史尤其重要?!?/p>
唐際根說:“當我看到商丘地層剖面的時候,,看到的不是一個冰冷的剖面,是一個歷代的商丘人,,包括早年的商丘人,,我們說仰韶的、龍山的,、岳石的,、兩周的,包括漢代的商丘人,,我們的先民都生活在這個比較穩(wěn)定的,、比較好的環(huán)境里,,但是北宋以后特別是南宋以后,宋明之間大量的水患,,導致了今天商丘地貌的巨大改變,這個時候的商丘人生活在一個劇烈的環(huán)境變遷之中,,肯定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也經(jīng)歷了很多與洪水的斗爭,,這就是我們考古學這個學科的意義。當這個學科面對這些遺跡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的縱深,看到的是古代人一直走,、一路走過來在這地方生存,,而形成了今天的歷史,?!?/p>
第四次考古調查:商丘考古迎來春天
2019年以來,商丘市委,、市政府以大刀闊斧的魄力支持文物考古事業(yè),商丘考古邁入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快車道”,。2020年10月31日,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掛牌成立,,“城市考古與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工作站”和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同日揭牌,同時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論壇”,。“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等20多名全國考古界專家,、學者蒞商參會,,對商丘考古發(fā)表了真知灼見,。
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國故城考古發(fā)掘項目重新啟動,。這是繼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在商丘地區(qū)進行考古田野調查和考古發(fā)掘之后,,再次正式開展的豫東大型考古勘探發(fā)掘項目,。
“尋商探宋,使命未已,。重新啟動兩年多來,宋國故城的考古發(fā)掘,,一次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解剖城墻中發(fā)現(xiàn)的纴木洞、永定柱,、榫卯槽以及城墻內側大量的桑樹枝,、柏樹枝的堆積,,展示了古代高超的筑城技術;城內古地面發(fā)掘出的戰(zhàn)爭礌石,、東周古井、東周鑄銅遺存以及城墻上唐代墓葬群的發(fā)現(xiàn),,對于確定商丘多城疊壓的‘城摞城’現(xiàn)象以及殷商探源的進一步開展都具有重要實證意義,?!敝袊鐣茖W院考古所研究員,、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岳洪彬如是說,。
尋找文明之根,,探索殷商之源。2023年8月10日—12日,,殷商探源與豫東考古暨三代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商丘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考古學會等全國50余家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的70多名專家學者蒞臨商丘,就殷商之源探索,、豫東考古和夏商周考古學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通過幾代考古人的艱苦努力,,數(shù)量可觀的商文化遺存陸續(xù)展現(xiàn),,基本建立起豫東商丘不斷代的考古文化序列,,并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填補著商文化考古的空缺,,印證著這片土地對商文化起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本報融媒體記者 李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