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如今的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lǐng)下都忙著學鋼琴、管弦樂這些“高雅”的外來樂器,。墜胡,、二胡,、嗩吶、笙,、簫等民族樂器,,逐漸淡出了青少年的視野。吹嗩吶,、拉墜胡已被不少年輕的父母劃入了“土”與“俗”的范圍,?!巴痢币埠茫八住币擦T,,已流傳了千百年的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的巨大魅力,,不會因現(xiàn)代人的淡忘而褪色。在我市梁園區(qū)的一所民房里,,手工制作民族樂器40年的王鳳銀仍在為樂器著迷,,提升和傳承仍是他今后的主要任務。
2015年9月,,王氏墜胡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單。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位非遺傳承人,,感受傳承百年的傳統(tǒng)樂器制作技藝。
1 傳統(tǒng)樂器“歌”百年
墜胡,,是中國傳統(tǒng)擦奏弦鳴樂器,,又稱墜琴、曲胡,、二弦,,主要流傳于河南、山東一帶,,是河南曲劇以及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墜胡的前身是小三弦,。在為說唱,、戲曲伴奏時,藝人感到彈撥樂器的效果難以與唱腔妥帖配合,,遂仿效胡琴,,改用馬尾弓拉奏,并將琴鼓改為胡琴的琴筒,,形成墜胡,。
墜胡是中國民族樂隊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樂器。它形成于清末,,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當時在河南、山東等地,,流傳著一些地方曲藝“鶯歌柳”“三弦絞在書”等,,為它們伴奏的樂器正是小三弦。長期的磨合,藝人們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間加了一根馬尾弓,,變?yōu)槔覙?,從而提高了演唱水平,這便形成了最早的墜胡,。
墜胡這種樂器既能獨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寬,聲音柔和,,音量也比較大,,與別的樂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聲、唱歌,、講話,,甚至鳥獸的叫聲等也能模仿。
墜胡流行于我國中部,,是河南墜子,、深澤墜子、山東琴書,、呂劇等的主要伴奏樂器,。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皇帝下旨,,撤掉宮廷戲班,藝人們只有流落到民間賣藝,。有一天,,一個藝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壞了蒙皮,可是馬上就要演出了,,情急之下,,這位藝人就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又把胡琴的弓子夾在兩根弦中間拉奏,,這樣,,一個既可演奏樂曲,,又近似人聲的樂器就誕生了,,這就是墜胡。
墜胡雖然形成歷史較短,,但流傳很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樂的大力發(fā)展,墜胡基本遍布全國各地,。墜胡作為一種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是中國民族戲曲、曲藝不可缺少的伴奏工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墜胡制作技藝精巧,而純手工制作更是中國文化史上一種古老工藝,。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墜胡制作技藝幾近失傳,而王氏墜胡制作技藝在我市絕無僅有,,其技藝秉承傳統(tǒng)工藝,,自我創(chuàng)新,自成一格,,而且傳承年代久遠,。
2 傳承中自我創(chuàng)新
12月12日,在商丘市民主東路的一處民居里,,記者輾轉(zhuǎn)見到了墜胡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王鳳銀,。今年61歲的他,眼睛里透著堅毅和執(zhí)著的光,。
在王鳳銀租居的客廳里有兩塊光亮的銀白色牌匾,,一塊是2013年4月,市人民政府,、市文廣新局頒發(fā)的“商丘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王氏墜胡(墜琴)制作技藝”的牌匾,,另一塊是2015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廳授予王氏墜胡制作技藝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牌匾,。這兩塊牌匾表明,王鳳銀制作墜胡的手藝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在這之前,,王鳳銀已是商丘曲藝界和戲曲界里的名人。他制作民族樂器的手藝也不局限于墜胡,、墜琴,,還包括二胡、板胡,、三弦等豫東墜子,、豫劇伴奏樂器。
王鳳銀是夏邑李集人,,制作樂器已有40年的歷史,。高中畢業(yè)后,不到20歲的他因為閑來無事,,也因為興趣愛好,,便開始跟著外公和舅舅學習制作樂器。王鳳銀說,姥爺家制作樂器的手藝是祖?zhèn)?,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王鳳銀只知道姥爺曾在縣木器社做過工,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木匠,。
“進門容易上樓難”,,制作樂器也一樣。王鳳銀說,,想學會做樂器不難,,要把樂器做好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件好的樂器要在音質(zhì),、材質(zhì),、工藝上都十分突出才行。僅僅短時間的學習和練習,,工匠對樂器的認知和理解都有限,,不可能設(shè)計、制作出一件上好的樂器,。
傳統(tǒng)的手工樂器制作,,突出的是“精”和“細”。備好原料后,,工匠先要“解”木料,,把板材切割成長和寬均為四五厘米的長方體柱材,在火烤防變形后用銼一點點把柱材磨到需要的大小,,然后再進行粘接,、雕刻等工序。
王鳳銀告訴記者,,傳統(tǒng)方法制作的樂器主要就是銼,,如何能銼得平、直,、勻,、精、準,、光,,全憑經(jīng)驗;二胡,、墜琴,、三弦之類樂器的琴頭圖案,、弦柱花紋全靠手工雕刻,,怎么雕刻漂亮需要多年學習;上弦后對“琴壺”薄厚的修改,以及調(diào)音等步驟,,也需要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來指導,。
跟著外公、舅舅學了四五年,,王鳳銀才算是出師了,。但這時的王鳳銀并沒有把制作樂器看作什么了不起的手藝。組建家庭后,,他要忙著為一家人的生計奔波,,做樂器的手藝也閑置了,直到移居商丘后才重新拾了起來,。
3 古老技藝代代傳
1994年,,王鳳銀一家搬到商丘市區(qū)居住。工作之余,,王鳳銀愛好戲曲和曲藝的細胞又活躍起來,。很快,王鳳銀就融入了戲迷隊伍,。
日常交往中,,王鳳銀發(fā)現(xiàn)商丘沒有傳統(tǒng)樂器維修點,很多戲迷的樂器出現(xiàn)破損后要么費時費力地跑到省會等地維修,,要么惋惜地丟棄,。王鳳銀覺得丟掉可惜,便主動提出給大家修修看,。沒想到,,這一修還真修出了名堂。漸漸地,,連專業(yè)人員都跑來找他維修樂器,。再往后,有人找王鳳銀專門定制樂器了,。
多年以來,,王鳳銀一直想改進制作樂器的傳統(tǒng)手藝,提高墜胡,、三弦,、二胡等樂器的音質(zhì),只是苦于無處下手,,一直難有突破,。
長久以來,墜胡,、三弦“琴壺”前后面的材質(zhì)都保持一致,,不是同為板材,,就是同為蒙皮。王鳳銀大膽地把蒙皮破損的一面更換為板材,。發(fā)現(xiàn)效果還不錯后,,他又幾經(jīng)調(diào)試,最終確定了前面為板材,,后面為蒙皮的新型墜琴,。
這種改進后的新型墜琴音色洪亮很多,與傳統(tǒng)型三弦低沉的音色有了明顯對比,。在此基礎(chǔ)上,,王鳳銀再次大膽嘗試,加長了墜琴的琴桿,,使樂師通過操控更長的琴弦可以彈奏出高中低音,,改變了傳統(tǒng)墜琴無高中低音的缺陷。
如今,,王鳳銀已采購一批名貴紅木木材,,配以精細的工藝,制作出仍為方正頭,、如意頭,、龍頭等傳統(tǒng)造型,但音質(zhì),、材質(zhì),、精細度都高出傳統(tǒng)樂器的新樂器。
既要把樂器做好,,還要把制作樂器的傳統(tǒng)手藝傳承下去,。通常制作一把墜琴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因為費時費力,,太瑣碎,,已經(jīng)很少有人愿意學習手工制作樂器了。現(xiàn)在,,王鳳銀的舅舅家的手藝已經(jīng)失傳,,王鳳銀倍感壓力,好在他的女兒已經(jīng)基本學成了這門手藝,。
“好在我的徒弟已經(jīng)開始批量生產(chǎn)了,,無論如何,我得把墜胡這些樂器制作手藝傳承下去,,要不然對不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稱號,。”王鳳銀說,。
采訪中,,王鳳銀即興給記者演奏了一曲,。那悠揚而婉轉(zhuǎn)的琴聲,如潺潺流水般清澈,,仿佛能洗滌心靈的塵埃,,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