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三亞多個海域發(fā)現(xiàn)劇毒僧帽水母,。針對上述情況,,三亞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組織人員及專家經(jīng)現(xiàn)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物種并非劇毒僧帽水母,,而是僧帽水母的近親藍瓶僧帽水母,。
網(wǎng)友拍到的藍瓶僧帽水母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水產(chǎn)與生命學院水產(chǎn)系副主任
王海山博士介紹
僧帽水母與藍瓶僧帽水母的區(qū)別
僧帽水母(資料圖)
僧帽水母(學名:Physalia physalis),又稱葡萄牙戰(zhàn)艦(英語:Portuguese man o' war),,是一種致命的劇毒管水母,分布在大西洋熱帶海域,。僧帽水母觸須上有充滿毒素的刺細胞,,人類被僧帽水母蜇傷后可以造成劇痛,并會留下紅色鞭痕,,要2-3日才能消散,。其毒素可以滲入到淋巴結,并造成更深入的痛楚,。刺亦會造成過敏反應及一連串的影響,,如發(fā)熱、休克及干擾心臟和肺部功能,,嚴重時更會致命,,但致命的例子比較罕見。
藍瓶僧帽水母(王海山博士 供圖)
藍瓶僧帽水母(Physalia utriculus),,英文名為Bluebottle,,屬于僧帽水母的一種,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溫暖海域,,我國沿海沒有僧帽水母本種分布,,但是也有近親藍瓶僧帽水母。
藍瓶僧帽水母生活在海洋表面,,喜歡聚集在一起,,隨風和海流漂移。相較于僧帽水母(口腕上有數(shù)十只觸手,,長可達10米),,藍瓶僧帽水母體型較小、只有一條長長的主捕撈的觸手,,毒性較小,,被其蜇傷會有點疼痛和腫脹,但沒有出現(xiàn)藍瓶僧帽水母致人死亡的報道,。
藍瓶僧帽水母產(chǎn)生的原因
三亞海域本無藍瓶僧帽水母分布,,盡管藍瓶僧帽水母本身沒有游泳能力,只能被動漂浮在海面上,但其分布受洋流和風的影響較大,。由于近期南海季風漂流的影響,,三亞近海發(fā)現(xiàn)的藍瓶僧帽水母可能是從更低緯度海域漂流至此。
被藍瓶僧帽水母蜇傷后處理辦法
保持冷靜:蜇傷后,,請保持冷靜,。如果腳或腿被蟄傷,行走可能導致毒液擴散,,增大疼痛范圍,。到達可清理和治療傷口的地方后,盡量保持不動,。
沖洗:被藍瓶僧帽水母蜇傷可能引起疼痛和發(fā)癢,,不要揉搓或抓撓被蜇傷的部位。使用塑料袋或毛巾等隔離藍瓶僧帽水母的工具將其從身體剝離,,使用海水仔細沖洗傷口以確保水母觸手沒有殘留,。
熱水浸泡:研究表明,用熱水浸泡傷口20分鐘能有效緩解藍瓶僧帽水母引起的疼痛,。注意不要使用過熱的水,,以免傷勢惡化。皮膚能承受約42℃的水溫,,并能有效治療蟄傷,,高溫能夠使毒液中導致疼痛的蛋白質(zhì)失去活性。
冰敷:如果沒有熱水,,冰袋或冷水可能有助于緩解疼痛,。
適度服用止痛藥,如布洛芬,。
如遇緊急情況,,請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溫馨提示
三亞多部門已聯(lián)合開展加強藍瓶僧帽水母防范宣傳活動,,向市民游客普及相關知識,,并制作警示牌設置在水母出現(xiàn)的水域附近。
大家在海邊游玩遇到無法辨別的水生生物,,請盡量避開,,不要隨意觸碰,更不要把玩,,也無須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