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歷經(jīng)千年滄桑 書法藝術神品
八關齋,,位于商丘古城南門外南湖南岸,,是商丘一處享譽海內外的名勝,。八關齋主要因院內藏有顏真卿所書《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碑而得名,。
進入八關齋院內,,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八角亭內,,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2.7米,,每面寬約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撰寫的《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石碑初稱顏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的佛事,,后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八關齋的故事,要從宋州(今商丘)將吏為汴宋節(jié)度使,、信都郡王田神功舉行的一次八關齋會說起,。
唐玄宗天寶末年(756年),田神功當過縣史,,“安史之亂”發(fā)生時,,他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郡(今商丘)之圍,。田神功歸順后被封為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jié)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宋州(今商丘)之圍,。后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jié)度使,,后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
需要指出的是,,宋州、睢陽郡都是商丘在唐朝不同時期的州郡級名稱,。睢陽大部分時間是作為縣級名稱,,唯一作為府郡級名稱是唐“安史之亂”前后,宋州更名曰睢陽郡,。唐天寶元年(742年)置睢陽郡,,共下轄十縣,人口近90萬,,為大唐“十望州”之一,。乾元元年(758年)復置為宋州。睢陽郡共存在16年,。
安史之亂后期,,史朝義之叛軍兩次圍攻睢陽郡(宋州)城,田神功兩次解了睢陽郡(宋州)之圍,。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宋州百姓自發(fā)設“八關齋會”,,捐糧捐款,,請1000名僧人赴會祈禱田神功早日康復。
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應邀而來,,親自撰寫一篇979字的短文,題為《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刻于八面石幢之上,。顏真卿時年64歲,,其所作碑文是“顏體”的典型之作。顏真卿,,是唐代名臣,、杰出的書法家。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chuàng)“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據(jù)明嘉靖《歸德志》:八關齋所在地,,唐代名“開元寺”,宋代名“寶融寺”,,后又稱“隆興寺”及“龍興寺”,,元明間多次修葺。八關為佛教用語,,亦稱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指: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鬘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稱“八齋戒”“八關齋戒”,。
八關齋碑亭內八棱巨碑為1993年的復制品,。真品在院內珍寶館內,。兩塊放置在玻璃罩內的殘碑為顏真卿手書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石碑原件。此碑始刻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73年后至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下詔大除寺院,碑隨佛寺被毀而遭破壞,。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在前刺史唐氏家中找到顏真卿碑文摹本,,對殘碑又進行了補刻。明崇禎十一年(1638)春,,八關齋近處筑為城墻,,下臨壕水,久之浸及碑,。翌年,,有郡人張翮為使碑不受損壞,遷往就近高處,。清順治七年(1650年),,國史院大學士、太子太保宋權因喪返里,,見石幢殘破,,又加亭復蓋。侯方域作《新遷顏魯公碑記》《重修顏魯公碑記》兩文,。
八關齋歷經(jīng)千余載,,幾度興廢。新中國成立后,,對八關齋進行了保護和維修,。1993年,原商丘縣人民政府重刻八關齋石碑,,1997年建成碑亭,。2003年,八關齋殘碑由商丘博物館搬遷時歸還睢陽區(qū)文物局,,現(xiàn)存八關齋景區(qū)內,。
八關齋,是商丘古城的重要名勝,,為安史之亂的主要遺跡,,還是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精品。
本報融媒體記者 白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