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天書院的發(fā)展史上,,有兩個重要人物,,既是應天書院的幕后推手,,也是前臺英雄,聲名顯赫,。但遺憾的是,,歷史學家們沒有在他們身上多費筆墨,沒有給他們留下傳記,,地方文獻也是語焉不詳,。他們的事跡簡單而偉大,個人傳記材料顯得蒼白無力,。
我們研究應天書院的歷史,,不能不說到應天書院的前身“睢陽學舍”。我們研究應天書院的歷史人物,,無論怎樣也繞不開睢陽學舍的創(chuàng)辦者楊愨,。
作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沒有給楊愨立傳,,他的事跡夾在他的學生戚同文的傳中,。在《戚同文傳》里,,對楊愨的評價,有八個閃閃發(fā)光的大字:“力學勤志,,不求聞達”,,盡管字少,但卻是一般人達不到的高度,。
楊愨還算幸運,,有這八個字。但楊愨一介儒生,,無錢無勢,怎么辦學,?于是《戚同文傳》里又引出了另外一個人物——趙直,,說是趙直幫助楊愨辦學。
《戚同文傳》記載:“愨依將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為葬三世數(shù)喪,。直復厚加禮待,,為筑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滕涉皆踐臺閣?!?/p>
這段記載透露出三個信息,。一是楊愨依靠將軍趙直辦學,也就是說,,楊愨經(jīng)營睢陽學舍的經(jīng)費和治安保護等事項都是由趙直來完成的,;二是楊愨死后,將學舍及家事托付給戚同文,,戚同文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但辦學所依靠的還是趙直。趙直對戚同文不僅“厚加禮待”,,而且又為他“筑室聚徒”,;三是戚同文將學舍辦得很好,,學生中有“五六十人”“登第”,很多學生當了大官,,成為北宋王朝的棟梁臺柱,。
趙直何許人也?
從有關(guān)資料記載可以看出,,趙直被稱為“將軍”或“歸德將軍”,,虞城人,與楊愨為同鄉(xiāng),。這樣,,趙直的個人信息可以概括為:虞城人趙直在任歸德將軍期間,幫助楊愨和戚同文辦學,。
趙直的這個簡介,,有點太簡單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簡介”,。
查中國古代關(guān)于官職的有關(guān)資料,,關(guān)于“歸德將軍”,盡管說法不一,,但可歸納為如下信息:“歸德將軍”是唐朝武官散官官名(這個“唐朝”不是“后唐”),。據(jù)《唐六典》記載:歸德將軍官職的級別為“從三品下”,即武官的第七級,,位于云麾將軍(從三品上)以下,、忠武將軍(正四品上)以上。
根據(jù)唐朝的官制,,“散官”無實際職務,,是“有名無實”的官員。盡管是“閑職”,,但有級別,,文、武皆有設置,,相對于有實際職務的“職事官”而言,,稱散官。隋朝始定散官名稱,,加給文武重臣,,皆無實際職務。
這就是應天書院的前身睢陽學舍背后的推手歸德將軍趙直的簡介,,簡單而明確,,但也不乏蒼白之感。
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知道趙直的生卒年月,、當官履歷和人生傳奇之類的東西,,只要知道他曾經(jīng)支持了睢陽學舍的建設和辦學,并且辦得很好,,就可以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沒有實際職務的武散官,,是個隱者,,但在應天書院的歷史上,又十分顯赫,。
歷史記住了趙直,,我們也知道了趙直,并且很崇拜他,、懷念他,。
從睢陽學舍過渡到應天書院,背后的推手是另一個幕后英雄曹誠,。他捐出三百萬金,建校舍150間,,聚書1500卷,。這個義舉感動了地方官員,于是上報給朝廷,。宋真宗也非常嘉許曹誠的義舉,,于是賜“應天府書院”之名,并令人寫了匾額,。這樣,,睢陽學舍就在曹誠的手里變成了應天府書院。這是應天書院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節(jié)點,。
大家或許會問:曹誠何許人也,?
有的史料說他是“應天府民”,有的說他是“應天府富戶”“宋城富人”,??磥恚苷\是個有錢人,。那么,,他到底是官員還是商人、地主,,他的錢從哪里來的,?我們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他是商丘人,,他辦了一件捐資助學的大事,,這件大事彪炳史冊,!
“三百萬金”的說法源于范仲淹的《南京書院題名記》。這里的“南京”就是當時的商丘,,不是現(xiàn)在的南京,。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升為南京,,作為都城汴梁的陪都,,與東京汴梁、北京大名,、西京洛陽齊名,,成為北宋的“四京”之一。因此,,應天書院也稱為南京書院,。
范仲淹說:“祥符中,鄉(xiāng)人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于先生之廬?!逼渌妨系挠涊d只說富人曹誠捐資助學,,沒有說投入多少錢。
范仲淹所說的“祥符中”,,指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建學于先生之廬”,指曹誠捐資在戚同文睢陽學舍的舊址上建學舍150間,。這里,,令人費解的是“金三百萬”,這個錢數(shù)到底有多少,?
有人好奇,,私下問我,曹誠拿出黃金三百萬建學,,這個錢可真不少?。∵€有人問我,,是三百萬斤黃金還是三百萬兩黃金,?我說都不是,沒有那么多,。
“三百萬金”到底是多少錢呢,?
中國金礦的開采由來已久,但數(shù)量不大,,一直到隋朝,,全部開采量也沒有三百萬,,而且黃金不作為貨幣流通,在市場上流通的是白銀和銅,,以銅錢為主,。“三百萬金”之“金”,,不是指黃金,,而是指“錢”?!叭偃f金”就是“三百萬錢”,,這里的“錢”大抵是指小錢,小錢即銅錢,,以“文”為單位,。在古代,一兩黃金約合一萬文銅錢,。這樣算來,,三百萬金大約相當于三百兩黃金。
即便是三百兩黃金,,現(xiàn)在看來,,這個數(shù)字也是巨大的,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太認真,,也不能用前述的換算法來計算到底是多少錢,。我們只要知道,曹誠拿出來的錢,,蓋了150間房子,,聚書1500卷,還在學舍的前面建了文廟,,形成了“前廟后學”的書院規(guī)制,。大約從1007年開始,到1008年底完工,,在戚同文的兩個兒子戚維,、戚倫的幫助下,歷時兩年建設,,各種費用加在一起有多少,,大家想一想,心里就有數(shù)了,。
曹誠,,不是官員,,是一個富戶,他要么經(jīng)營商業(yè),,要么經(jīng)營土地,,幾代人的積蓄,他慷慨解囊,,全部拿出來辦學,,這是一個奇跡。曹誠的這份善行義舉,,劃破千年的時光隧道,,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因此,,我們要記住,、紀念并崇敬這個沒有人為他作傳、個人信息不全的曹誠,。
我常常想起范仲淹說的話,,大意是:國家興旺在人才,人才來源靠教育,。一個朝代,、一個時期教育的興旺發(fā)達,一是有國家的政策引領,,二是有像戚同文,、范仲淹這樣的好老師,三是有地方官員的重視和支持,,四是有趙直,、曹誠這樣的捐資助學者。這四者中,,前三者都是義務和責任,,不能推托,只有第四者,,是大義和擔當,,他們或拿出部分家資,或傾囊而出,、捐出全部家產(chǎn),,他們對自己很吝嗇,卻給中國的教育留下了巨額的財富和遺產(chǎn),,他們是可親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