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边@是宋代秦觀寫的《納涼》,。古代沒有空調(diào),也沒有電風扇,,人們納涼就要到樹蔭下,、竹林里,,或者池塘邊、山坳里,。
現(xiàn)在城市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有空調(diào)和電風扇,,但是人總不能天天待在家里呀,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外出納涼有什么好去處呢?市民自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去大型超市,有的去圖書館,,有的去書店,,大家管這種行為叫“蹭涼”。
那么,,可不可以專門找個地方讓市民納涼呢,?不少城市在探索。比如杭州,,媒體報道,,6月30日起,杭州市6個人防工程避暑納涼點開始向市民免費開放,。這些防空洞大多建于山體之中,,洞內(nèi)只有24℃至26℃。市民既可納涼,,又能參觀人防主題展覽,。納涼點通水、通電,、通手機信號,、通免費無線網(wǎng)絡(luò),配備茶水,、桌椅,、防暑藥品等必要的物品,涼爽方便,,安全整潔,。其實不光是杭州,重慶,、西安、鄭州,、濟南等地的人防工程,,歷年夏天也都向市民開放,。
除了人防工程,地鐵站溫度適宜,,也是納涼的好地方,。在一些有地鐵的城市,地鐵運行方不僅沒有驅(qū)趕納涼的市民,,還主動提供一些服務(wù),,讓人備感舒心。比如寧波,,軌道交通為市民準備了53個納涼點,,無論你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快遞員,、外賣員,,還是炎炎夏日下的普通市民,都可以來這里避暑納涼,,這里除了提供座椅和飲用水,,還有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用品,甚至還可以在納涼的同時享受閱讀時光——這里有各種書籍可以借閱,。
多一分體諒,,生一分清涼。能不能時刻想著百姓冷暖,,愿不愿為百姓提供關(guān)愛,,體現(xiàn)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武漢被稱作“火爐上的城市”,,夏季酷熱難耐,,這座城市不但開放人防工程、設(shè)置地鐵納涼點,,還設(shè)置了1500多個社區(qū)納涼點,,重點向城鄉(xiāng)低保對象、特困供養(yǎng)人員,、優(yōu)撫對象,、殘疾對象、環(huán)衛(wèi)工,、農(nóng)民工及其他家庭生活困難的群眾開展服務(wù),。對于這些群體來說,可能因為經(jīng)濟原因,,家里沒有安裝空調(diào),,或者雖然安裝了空調(diào),但又出于節(jié)儉的需要,,舍不得經(jīng)常開空調(diào),,那么,,社區(qū)納涼點就成了他們夏天避暑的首選之地。
納涼點很多都是臨時的,,如何讓市民就近找到納涼的地方,?北京的做法值得學習。為了給高溫下的戶外工作者們消暑降溫送清涼,,在北京的一條商業(yè)街,,多家社會單位、企業(yè)自發(fā)參與,,形成了“5分鐘清涼圈”,。快遞員,、外賣員,、環(huán)衛(wèi)工人等戶外勞動者通過小程序,就能查找離自己最近的消暑納涼場所,,享受相應(yīng)的便利服務(wù),。
城市為市民覓一方清涼,市民也要文明納涼,。在不少納涼點,,有的市民隨意抽煙、亂丟垃圾,、隨意吐痰,,有的孩子到處亂跑、大聲叫喊,,有的男子衣著不整甚至光著上身,,在納涼點摳腳趾、搓灰垢……公共空間的不文明納涼行為,,讓城市文明也跟著“降溫”,。
高溫天氣“烤”驗著我們的城市管理者,也考驗著每一位市民的素養(yǎng),。公共場所納涼,,納涼者也應(yīng)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要做不文明,、不雅觀,、有礙觀瞻、有損公德的事,,讓“文明納涼”成為“高溫”城市里一道“清涼”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