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yè)是機遇更是緣分。
40年前,,我從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憑著寫作特長,畢業(yè)前夕,,省城一家媒體點名要我,,人事處一位熱心的女處長還領我到處通融。但由于受當時分配政策的驅使,,我只好懷著惆悵的心情,,懷揣畢業(yè)文憑和學位證書默默離開省城,回到了故鄉(xiāng)商丘,。
一向沉默寡言,、自慚形穢的我,不知從哪兒來的一股力量,,竟拿著所發(fā)作品剪輯,,壯著膽子去拜訪當時的地委宣傳部部長劉清惠,并且毛遂自薦了一番,。由于我那時還未入黨,,劉部長不無遺憾地說,,如果你是黨員,宣傳部一定把你留下,。但他接下來又說,,地委準備創(chuàng)辦《商丘報》,你愿意去嗎,?我一聽頓時心花怒放,,欣然同意。沒想到省城的媒體沒去成,,來到家鄉(xiāng)還是如愿地從事我夢寐以求的新聞工作,。
1984年7月初,當時的《商丘報》尚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連同我僅有3人,。一位是地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長李景亮(后任《商丘日報》總編輯),一位是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的地區(qū)文化局職員王學思(后任《商丘日報》副總編輯),。開始時景亮同志讓我搜集名人書法,,查找“商丘日報”四字作為報頭。我先是找毛澤東手跡,,但毛體“商丘”二字連在一起的書法根本沒有,,只有在一篇按語中找到了“封丘”的丘字,但“商”和“丘”拼在一起很不協調,,也只好不無遺憾地放棄毛體,。后來我又搜集魯迅體,還是沒有理想的結果,。最后《商丘報》于1985年元旦創(chuàng)刊時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報頭字,。
接下來景亮同志又讓我考察幾家印刷廠,為將來印刷報紙作準備,,并讓我寫出詳細的考察報告,。作為剛出校門的學生,我對印刷行業(yè)不免有些生疏,。好在最后我不僅完成了任務,,而且比較出色,受到了辦事認真,、愛挑毛病的景亮同志的表揚,。
1984年底,根據工作需要,,報社先后又調進各類人才十幾名,,已經基本具備創(chuàng)辦報紙的能力。為慎重起見,《商丘報》先出了幾期試刊,,取得了一些經驗,,為《商丘報》于1985年元旦正式創(chuàng)刊打下了堅實基礎。
《商丘報》正式創(chuàng)刊后,,我和后來任過《商丘日報》總編輯的李清海同志主持要聞版,。當時的《商丘報》在虞城縣印刷廠印刷,,我既要編稿,,還要寫稿,又要到幾十里外的虞城看報樣,、搞校對,,可以說忙得不亦樂乎。但憑著年輕,,憑著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工作樣樣出色。隆冬季節(jié),,我們租住的辦公室沒有取暖設備,,為取暖我從老家?guī)砹擞锰J葦花編織成的“毛翁子”,手凍麻了,,搓搓手繼續(xù)寫作,;盛夏酷暑,身上汗流浹背,,用報紙扇扇風,,腿被蚊子叮咬,用手掌拍打幾下仍持筆寫作,。我采寫的消息《煤球,!煤球!買時難 燒時愁》發(fā)在《商丘報》一版頭題,,受到廣大市民的稱贊,;我采寫的反映教師外流的消息《還我教師!》在《人民日報》突出位置刊登,。
在報社同行里,,我的“勤”和“快”是大家公認的。擔任記者部主任時,,我?guī)缀趺刻於加懈寮妶?,有時一張報紙竟有幾篇發(fā)表,每月一般都見報1萬余字,,最多時達三四萬字,。1999年3月至7月,我策劃的“商丘沿邊行特別報道”付諸實施。該活動歷時3個多月,,行程1萬余公里,,采訪60多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稿100余篇,。10月,,一本近20萬字的由我主筆的《商丘沿邊報道集》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敬業(yè)精神可見一斑,。
除了“勤”和“快”,,我在新聞業(yè)務方面的“悟性”也是同行們首肯的。1986年,,河南省象棋賽在商丘古宋賓館拉開帷幕,,我受地區(qū)體育處之邀在現場采寫簡報。為使簡報具有可讀性,,我用古典章回小說的手法報道每日賽事,,令同行及廣大讀者耳目一新;1988年,,我借用中國通訊名篇《追老姚》的寫作手法,,寫出了先進典型《莫如銀治水》,整篇文章鄉(xiāng)土味濃郁,、真切感人,;1996年,我以敏銳的目光撰寫新聞評論《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文章發(fā)表的次日,,中央發(fā)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定,連報社社長都贊嘆我的政治洞察力,;1999年,,我在虞城縣田廟鄉(xiāng)采訪果農為梨花授粉時,聯想到濫用農藥導致大量益鳥益蟲死亡,,生物鏈受到破壞給人們帶來麻煩,,趕寫了消息《生態(tài)失衡給人們帶來麻煩——蜂蝶無覓處 忙煞眾果農》,被業(yè)內同行稱為“獨具慧眼者”,。
雖然供職于被業(yè)界稱為“小報”的地市級黨報,,但由于精心耕耘,我采寫的作品屢獲大獎,。我采寫的通訊《第一生產力效應》《沙河英魂》《曹集鄉(xiāng)干部巧引群眾奔富路》等榮獲中國地市報好新聞二等獎,;采(撰)寫的《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農民交糧好苦澀》《苗橋鄉(xiāng)黨員闖出扶貧新路》等榮獲河南新聞獎一等獎,尤其是消息《生態(tài)失衡給人們帶來麻煩——蜂蝶無覓處 忙煞眾果農》不僅榮獲河南新聞獎一等獎,,而且還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并填補了商丘新聞界沒有中國新聞獎的空白。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我也曾有幾次機會步入政界,,且在當時的地區(qū)行署主要領導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從自身情況考慮,還是覺得干新聞本行比較適合自己,,便又重新回到自己所摯愛的新聞工作崗位,。在業(yè)內一如既往地勤勤懇懇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寫作,,無怨無悔,樂此不疲,。由于工作出色,,我不僅榮獲“河南省新聞扶貧先進個人”稱號,,還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十佳記者”“優(yōu)秀四好黨建工作隊員”,,并被評為商丘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獲得高級編輯職稱,。
回憶幾十年來的新聞采編生涯,,是商丘日報給了我施展才能的舞臺,是報社領導和同仁給了我無盡的關懷和支持,,是廣大讀者給了我獻身新聞事業(y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