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蓮被河南省文化廳(現(xiàn)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 本報融媒體記者 成紹峰 攝
吳桂蓮早年演出情景(受訪者供圖)
吳桂蓮早年演出情景(受訪者供圖)
吳桂蓮早年演出情景(受訪者供圖)
吳桂蓮和弟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掃碼觀看 文化瑰寶薪火相傳譜新篇
河南墜子源于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jié)合形成的傳統(tǒng)曲藝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方言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2015年9月,河南墜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7年9月,,我市民間藝人吳桂蓮被河南省文化廳(現(xiàn)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今天,,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走近吳桂蓮老人,,聆聽她的藝術(shù)人生,。
A
傳統(tǒng)曲藝 源于河南
河南墜子,這一源自河南的傳統(tǒng)曲藝表演藝術(shù),,憑借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的文化瑰寶。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數(shù)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墜胡),有的還踩打“腳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xiàn)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墜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shù)百年前,,其起源與明清時期的河南民間曲藝緊密相連。最初的河南墜子以說唱為主要形式,,藝人一邊演唱一邊講述故事,,用簡單的樂器伴奏,這種藝術(shù)形式在河南各地廣為流傳,。
隨著時代的變遷,,河南墜子逐漸融入了更多的表演元素,形成了說,、唱,、演,、舞等多種表演形式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風格。在河南墜子的表演中,,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無論是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還是民間故事,,河南墜子都能夠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給觀眾。
河南墜子的表演形式極具特色,,在不同的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點,。東路墜子正式形成于清光緒年間。之后幾十年,,墜子藝人不斷推動東路墜子的豐富和發(fā)展,。到了民國時期,商丘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又一次加速了東路墜子的發(fā)展,。
1916年1月,,隴海鐵路開封至徐州間正式通車,當時的朱集成了輻射周邊地區(qū)的交通樞紐,。位于商丘城北9公里的朱集火車站很快繁華起來,,為藝術(shù)的活動與交流提供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
B
古稀老人 一生堅守
5月13日,,在康城花園的一處民居里,,今年75歲的吳桂蓮正在和弟子們排練一場河南墜子。在我市文化事業(yè)日益繁榮的今天,,很多的民間老藝人都有了演出上的保障,,生活上沒有了后顧之憂,演藝事業(yè)又煥發(fā)出了第二春,。
吳桂蓮師出戲曲名門,。在商丘,凡是上了年紀的人,,很少有人沒聽過《回龍傳》(即《王華買爹》)和《張廷秀私訪》《大紅袍》,,這些曾經(jīng)蜚聲河南的墜子,就是吳桂蓮的父親,、著名墜琴表演藝術(shù)家吳宗儉所唱,。
在商丘,吳桂蓮是吳派墜琴劇的唯一傳人,,目前她還培養(yǎng)著20多個徒弟,,因為看著老師還在堅持唱,就跟著唱,,東路墜子才會在商丘民間繁衍生息,。
講起墜子,,吳桂蓮就是專家。墜子又叫墜琴戲,,早期的東路墜子多由男藝人演唱,,20世紀30年代,商丘涌現(xiàn)了張大貴,、劉世紅,、王玉蘭、王玉鳳等一批墜子女藝人,,人稱“四大名旦”,。“劉世紅就是我姥姥,。她演唱時節(jié)奏如快車,,愛穿綠色旗袍,,聽眾都叫她‘綠鋼皮’,,也稱‘武狀元’?!眳枪鹕徴f,。
“我姥爺是‘蓋豫東’秦世太,我小姨宋愛華現(xiàn)在是河南墜子的國家級傳人,。我父親吳宗儉的唱腔深沉,,韻味醇厚,1988年被評為全國墜劇‘十大明星’之一,。我母親當時唱得也很好,,因為從小登臺,身體累出了病,,36歲就去世了,。我是13歲登臺唱戲,弟弟吳森給我拉弦,。那時弟弟才10歲,,個子小夠不著臺口,拉弦時得用磚墊高凳子,。不過,,聽眾愛聽我唱,沒多長時間就在夏邑,、永城和安徽碭山等地唱響了,,場子接連不斷?!眳枪鹕徖先嘶貞浾f,。
后來,,吳桂蓮就跟隨父親吳宗儉四處獻藝。她是有心人,,潛心向姥姥劉世紅和小姨宋愛華學習,,根據(jù)自身的嗓音特點和性格,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風格,。不多久,,吳桂蓮做到了既能唱文又能唱武,吐字清晰,,唱腔高亢,,感情充沛,尤其擅長演唱《響馬傳》《羅通掃北》等長篇曲目,,深受聽眾喜愛,,蜚聲豫東。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娛樂方式開始多元化,,年輕人熱衷于流行歌曲,大部分人喜歡電影,、電視劇,,就連墜子的老聽眾也被電視機“搶”走了。2000年前后,,吳桂蓮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寧移白首心,不墜青云志,。沒有墜子的日子,,吳桂蓮心里空落落的:“到2005年我父親去世時,我才有了魂,。他臨終前拉住我的手說,,無論再難都要走下去,東路墜子不能滅絕,,要后繼有人,。”父親的遺言,,讓吳桂蓮挑起了千斤重擔——不論多難,,也不能讓吳派墜子斷送在自己手上。老劇團早已解散,,演員更是星散各地,。吳桂蓮就動用一切人脈資源,,把能聯(lián)系的人全部聯(lián)系了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連大女兒韓永梅也被她說服,,開始學唱墜子。2007年,,擁有20多位墜子演員的吳桂蓮曲藝說唱團成立了,。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吳桂蓮的堅守,,得到了有關(guān)部門的高度關(guān)注。2013年,,吳桂蓮被市政府認定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2015年9月,河南墜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7年9月,,吳桂蓮被河南省文化廳(現(xiàn)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
C
癡心授藝 傳承非遺
戲曲素來都是以“人”為核心,,藝靠人傳,,戲曲藝人用自己的生命把戲曲的火種傳承下來,,吳桂蓮就是其中一員,。除了鉆研戲曲技法外,她還把“得天下莘莘學子而教之”當成崇高的事業(yè),,在不斷切磋和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shù)人才,讓東路墜子得以傳承,,生生不息,。
晚年的吳桂蓮,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唱徒弟傳藝中,。這些年來,,先后有20多名曲藝愛好者拜吳桂蓮為師,決心為傳承東路墜子而奮斗,?!拔依狭耍瑬|路墜子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把表演藝術(shù)毫不保留地教給我的弟子們,,這就是對省級非遺文化的一項最好的傳承?!眳枪鹕徴f,。
作為民間藝人,,吳桂蓮沒有工作,更沒有退休金,,生活靠兒女們接濟,,但老人對自己的學生像對待自己兒女一樣熱情。每逢學生前去求教,,老人都執(zhí)意留下他們吃頓便飯,。就是這一系列熱情的舉動,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商丘工學院的大學生們,,每次來到老人的家中,都像是來到自己的家一樣,。學生畢業(yè)后,,都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雖然不能專心致志于河南墜子事業(yè),,但在工作單位的娛樂活動中,,都能積極向單位的同事表演河南墜子?!斑@就是很好的傳承,。”吳桂蓮老人欣慰地對記者說,。
“全市的老中青愛好者,,無論誰上門向我求教,我都分文不收,,認真?zhèn)魇?。只要他們能傳唱河南墜子,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眳枪鹕徴\懇地說。
采訪結(jié)束時,,吳桂蓮和弟子朱慈娟,、楊秀勤、閆夢蘭以及女兒韓詠梅等人給記者表演了一段墜子,,75歲高齡的盲人師傅燕信文拉墜胡伴奏,。從吳桂蓮老人那堅定的神情和鏗鏘的唱腔中,記者分明感受到她對東路墜子的滿腔赤誠,,同時也相信,,有了這位獻身藝術(shù)的老人的努力,東路墜子必將生生不息,永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