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鐵權
民國期間從商丘寄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路德宗傳教委員會專用實寄封
多種版本的《壯悔堂文集》
康熙年間《朱陽書院講習錄》
毛曉寶收藏的顏真卿《八關齋會報德記》清代拓本
掃碼觀看 穿越千年歷史 觸摸厚重商丘
很多人都知道文獻典籍對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卻不愿意從事文獻典籍的收藏。因為,那些被收藏的,、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重要的文獻資料,可能會靜靜地躺在收藏閣里,,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會碰到前來翻閱的人,。但,文獻典籍,,又不可或缺,。所以,從事這一行當?shù)娜?,要能耐得住寂寞,,甚至在不為人知的精神世界里,,一直保持對這一行的癡情!
毛曉寶,,就是一位能耐得住寂寞的收藏人,,而他的聽雨軒,就是他收藏文獻典籍并能在下雨時品讀“文獻典籍里的商丘”的書香之地,。
宋代秤砣上的三個字
佐證了商丘一段重要歷史
商丘在宋朝時建南京應天府,,為陪都。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把宋朝帝業(yè)肇基之地宋州升為應天府,。應天府成為宋朝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當時,,南京應天府(商丘)有全國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jiān)(應天府書院)。
但是,,很長時間,,商丘應天府僅存在于古籍文獻之中,從未發(fā)現(xiàn)有“應天府”落款,、銘文的文物資料,。
但在聽雨軒,毛曉寶收藏著一個特殊的刻著“應天府”三字銘文的宋代鐵權(即秤砣),。
鐵權呈葫蘆形,,高9.3厘米,重612克,。鐵權的一個側面上,,有繁體“應天府”三字?!皯臁眱勺滞暾?、清晰,“府”字因銹蝕已有殘缺,。
據(jù)毛曉寶介紹,,此鐵權發(fā)現(xiàn)于商丘的古河道內(nèi)。經(jīng)商丘市文物專家辨認,,這是一塊宋代鐵權,,它的發(fā)現(xiàn)有力地證明了商丘曾是南京應天府的史實。
商丘市文物局原局長劉昭允說:“‘應天府’三字銘文,,決定了這塊鐵權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它是迄今所知的第一個能證明商丘應天府存在的實物證據(jù),?!皯旄比帚懳?,還說明此鐵權應是官方鑄造的度量衡器具,這對于研究中國度量衡的發(fā)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商丘來說,,這塊宋代鐵權是一件彌足珍貴的文物。毛曉寶認為,,鐵權更是重要的文獻資料,,這枚鐵權之所以珍貴,全在于它上面銘刻的“應天府”三個字,。
商丘的一塊著名碑刻
引他走上文獻收藏的路
毛曉寶收藏的文獻資料,很多是碑帖拓片,。毛曉寶本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拓技藝的傳承人,,又非常喜歡書法,就特別留意收藏碑帖拓片,,特別是漢代到唐代的名碑,。在收藏拓片中,他發(fā)現(xiàn)了很多與商丘有關的史籍資料,,就漸漸偏重收藏有文獻價值的拓片,。
商丘有一塊著名的碑刻,就是唐代《八關齋會報德記》,,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顏真卿在大歷七年撰文并書丹的,是一個八面石幢,。
毛曉寶小時候,,有一次在游覽商丘博物館時,在博物館的回廊里,,第一次見到了這個八面石幢,,當時就被上面的書法深深吸引了。
毛曉寶回憶,,第一次見到《八關齋會報德記》拓片是在1999年,,當時從博物館退休的張華亭開了個“鑒古齋”古玩店。進入鑒古齋大門,,在左側墻上掛著一幅帖片,,就是八關齋石幢第一面的上半部分。這是毛曉寶第一次見到八關齋拓片,,他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顏真卿碑刻中這么好的作品,,其原刻石幢就在我們商丘!
毛曉寶說,,他當時看得入神,,一時找不出合適的形容詞,,只是嘴里喃喃道:“寫得太好了,太好了……”毛曉寶想,,如果能收藏到一套清代的或者民國的完整拓片,,那該多好呀!
從那時開始,,毛曉寶就通過各種渠道,,在全國范圍內(nèi)尋找《八關齋會報德記》老拓片。蒼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他打聽到天津的一位收藏家手里有一套清朝的拓片。毛曉寶二話不說就奔去天津,。這套清朝的拓片,,比較完整,是那種剪裱本,。毛曉寶見到后心里歡喜得不得了,,愛不釋手。
就是從那時開始,,毛曉寶開始對商丘的地方文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讓毛曉寶下定決心從事商丘文獻典籍收藏的,還有一個人,。機緣巧合,,毛曉寶通過天津美術學院的王頃,認識了著名學者,、古文字專家王子超,。有一次,他與王子超聊到了很多碑刻,。有些珍貴的碑刻,,第一次見到的時候,還比較完整,。但再次見到的時候,,已經(jīng)碎掉、消失,,或者被賣到外地去了,,令人特別痛心!在聊天中,,王子超見毛曉寶對商丘地方文獻特別熱愛,,就鼓勵他從事商丘文獻資料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希望毛曉寶利用自己的熱情和手藝,把商丘境內(nèi)的碑刻文獻都能留一份拓片資料,,把散落在民間的古籍保護起來,。
從那時起,毛曉寶就開始從事商丘文獻的收集,、收藏工作,,并于2003年創(chuàng)辦了聽雨軒。
從外地收集到商丘文獻
他會發(fā)個朋友圈“跟我回家”
毛曉寶說,,每一次,,能從外地收集到跟商丘有關的文獻,他都會非常高興,,很多時候會發(fā)個朋友圈——“跟我回家”,。有一次,他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競拍一套陳寅恪先生曾經(jīng)收藏過的《八關齋》,。經(jīng)過激烈的競價,,他最終競拍成功。他很激動,,便發(fā)了一個朋友圈,,就四個字——“跟我回家”,。
說起2021年從杭州收藏家手里收集4枚民國期間從商丘寄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路德宗傳教委員會專用實寄封的過程,,至今回憶起來,毛曉寶還心潮澎湃,。
據(jù)介紹,,路德宗由馬丁·路德于1529年創(chuàng)立于德國,是基督新教誕生的標志,。在中國,,路德宗一般被稱為信義會。據(jù)《商丘近代建筑史》中的記述:“商丘信義會屬美國基督教會,。1916年由美籍來華傳教士杭福南在商丘縣城內(nèi)中山北街路西157號創(chuàng)辦,。”路德宗傳教委員會專用實寄封應該就是商丘信義會專用的信封,。
這4枚民國期間從商丘寄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路德宗傳教委員會專用實寄封,,是杭州的收藏家章勝強在年輕時留學美國期間淘回來的,已經(jīng)跟了他幾十年,。章勝強是做信封專題收藏的,,從商丘寄出的路德宗傳教委員會專用實寄封是章勝強得意的收藏品之一。章勝強本來不愿意出手,,經(jīng)過毛曉寶等人與他的多次交流與協(xié)商,,最終,章勝強提出一個條件,就是要讓這4枚實寄封作為歷史的見證,,永遠留在國內(nèi),。毛曉寶了解一位收藏家的心,他承諾有生之年確保藏品留在國內(nèi),,留在商丘,。最后,這4枚實寄封終于返回到它們當年被郵寄出去的地方——商丘,。
2021年4月13日,,完成移交手續(xù)后,對研究中國郵政史,、路德宗傳教史有著重要意義的4枚國際實寄封正式回歸當年的寄發(fā)地商丘,。至此,章勝強,、毛曉寶這兩位新老愛國收藏家也完成了守護藏品的使命交接,。
4枚實寄封的信封已經(jīng)發(fā)黃,郵票呈暗紅色,,郵戳是圓形黑色,。上面均為英文。4枚實寄封的寄信人和收信人都不相同,,但這4枚實寄封的寄出地址均為“Kweiteh. Honan,China”,,即“中國河南歸德”;收件地址也相同,,均為“Benson Minnesota U.S.A.Box 263”,,即“美國明尼蘇達州本森(市)263號(郵政)信箱”。
4枚實寄封上面的郵戳為中英文同用,,背面有火漆印,。一枚貼京二版帆船郵票1角1枚,郵戳上寄出的日期看不清楚,;一枚貼京二版帆船郵票5分2枚,,郵戳的日期同樣不可辨;時間最早的一枚實寄封于1927年寄出,,距今已96年,,上貼京二版帆船郵票1角1枚,顯示于“歸德郵局民國十六年×月十日”寄出,;一枚貼京二版帆船郵票5分2枚,,在1930年4月12日寄出,上海1930年5月5日蓋轉口戳,。這枚實寄封上面所蓋的上海1930年機蓋滾輪戳已經(jīng)非常少見,,屬特殊戳式。
河南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朱運河說,近百年前的國際實寄封能保存這么好非常難得,。這套實寄封使用了歸德路德宗傳教委員會信封,,涉及了路德宗在河南傳教這一段學界知之甚少的歷史,其中一枚加蓋了民國時期較少見的機蓋滾輪戳,,這些對研究中國郵政史,,路德宗在河南、在商丘的傳教史都有重大意義,,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突出。
矢志傳承,、弘揚和保護
他希望更多的人熱愛文獻
毛曉寶說,,他創(chuàng)辦的聽雨軒,以“收藏,、保護,、修復、研究,、傳承,、展示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聽雨軒現(xiàn)收藏文獻古籍7628冊,、歷代碑帖拓片3300余幅(冊)、漢晉古磚1100余塊,。其中包括迄今所知的第一個有關商丘應天府的實物資料北宋應天府鐵權,、顏真卿《八關齋會報德記》清代拓本,、呂坤《呻吟語》,、侯方域《壯悔堂文集》等有關商丘地方文化資料800余件。北宋應天府鐵權,、顏真卿《八關齋會報德記》清代拓本,、康熙版《朱陽書院講義》、呂坤《實政錄》,、汲古閣版《孝經(jīng)》,、清代《列子》《商君書》及部分古玉器等100余件收藏品被百度百科及業(yè)內(nèi)圖書索引收錄。毛曉寶的古籍保護工作還受到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好評和專項支持,。
毛曉寶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現(xiàn)在是商丘市政協(xié)委員,被評為高級民間藝術師,。多年來,,毛曉寶為各級博物館、圖書館無償捐贈藏品1400余件。毛曉寶根據(jù)他的研究成果,,還發(fā)表專業(yè)文章10多篇,,出版了《道在瓦甓》一書,是《殷商之源·歷代書畫卷》執(zhí)行主編,。他策劃藝術品展覽,、開展非遺進校園講座27場,成功舉辦了商丘第一次“古籍展”“古錢幣展”“漢代拓片展”“殷商文化實物展”,。
毛曉寶說,,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商丘文獻的收藏工作中來,讓“典籍里的商丘”走入千家萬戶,,讓厚重商丘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文/本報融媒體記者 蔣友勝
圖/本報融媒體記者 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