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酒,是酒桌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由來已久,,于今為烈,。說到勸酒,,我們很自然會想起王摩詰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想起李太白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保肫鸢讟诽斓摹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想起孟東野的“勸君金曲卮,勿謂朱顏酡”,,想起蘇東坡的“別酒勸君君一醉”……那都是文勸,,虛勸,泛泛而勸,,雷聲大雨點小,,形式大于內(nèi)容,喝多喝少由你,,喝不喝也由你,,可謂高雅而不失熱情,還是比較文明的,。
還有一種是武勸,,硬勸,強人所難,,不喝不行,,花言巧語,咄咄逼人,,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就是和我過不去,我就要你的好看云云,。為此而生出無數(shù)爭端,,輕者罵罵咧咧,借酒撒潑,,重則大打出手,,非死即傷。最令人發(fā)指的是西晉豪富石崇,,每有宴請,,便命令美人向客人勸酒,如有客人飲酒不盡者,,就要斬殺勸酒美人,。有一次,,為勸大將軍王敦喝酒,竟一連殺了三個美人,。令人慘不忍睹,,真夠血腥的。后來孫秀滅他三族也不虧,。
勸酒的極端形式就成了灌酒,。羅馬帝國時代,宮廷宴會一吃就是三四天,,只要皇帝沒有命令退席,,大家就得堅持喝酒。最后實在喝不下去了,,皇帝就派人強行灌酒,。為此,還專設(shè)了“嘔吐室”,,有美貌女奴手執(zhí)鵝毛,,伸到醉酒者的嘴里一陣猛掏。待胃中的東西吐光后,,回來接著再喝,。一位羅馬將軍回憶說,他三天就掏了九次之多,,實在太難受了,,還不如去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來得痛快。
可見,,這酒不是不能喝,,也不是不能勸,但要勸得文明,,禮貌,,合情合理,適可而止,,不能強人所難。在這方面,,毋庸置疑,,南方沿海一帶的酒桌文化就比北方強。他們的習俗是敬酒不勸酒,,敬酒詞可以說得天花亂墜,,熱情洋溢,但喝多少個人自便,。因而就很少聽說有發(fā)酒瘋,、借酒胡鬧的事,,更鮮見有喝酒喝死人的悲劇。
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歡,,喝酒既能活躍氣氛,解憂去乏,,又是一種常見交際手段,,大多數(shù)人難以免俗。但酒桌文化卻大有改進的必要,,最主要是勸酒這個環(huán)節(jié),。理想模式就是只敬不勸,各人量力而行,,貫徹能者多勞的方針,,量大者多飲,量小者少飲,??深l頻舉杯,熱情相邀,,至于喝多少,,那就隨個人意愿,以喝得高興為原則,,“莫酩酊,,微醺境界總相宜”。
眼下而論,,隨著社會進步,,文化昌明,勸酒之習正逐漸式微,,可以說已經(jīng)快到了窮途末路,。一是反感勸酒者越來越多,他們上了酒桌,,既不勸酒也不被勸酒,;二是年輕人們普遍信奉靠實力說話,憑本事吃飯,,瞧不起動不動就請吃飯的陋習,,酒桌文化很有可能在他們這一代被徹底清零;三是如果勸酒喝出了毛病,,把人喝壞了,,喝死了,要負法律責任,,勸酒的勁頭有多大,,賠錢的數(shù)目就有多大,,你看著辦吧。至于像某大公司主管借勸酒猥褻女性的人渣,,肯定也會吃不了兜著走,。
當然,道理是這個道理,,但總有人喜歡勸酒的熱鬧氛圍,,不如此就覺得不盡興,沒喝好,。那就人各有志,,各從其愛,熱衷于勸酒者不妨繼續(xù)觥籌交錯,,邀來勸去,,但一定請悠著點,并把這兩句話掛在嘴邊:我干了,,您隨意,!